本文中的理想自動法是指將手段之間的矛盾自動轉化為手段與需求、需求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實現以共同目標為理想的矛盾對立面的自動轉化和求解。
TRIZ 創新算法特別強調平衡得失的技巧,強調找到一種不妥協的方法——得失,或者妥協與現有方案相比微不足道。因此,在理想解的指導下,畫出理想自動圖,寫出矛盾的注意點,遵循矛盾處理的順序,使問題的矛盾對立面自動自解,是創新算法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01.畫出理想自動圖
解決困境帶來的困惑最方便的工具是理想自動圖。理想自動圖的結構非常簡單,由A、B、C、D、D’五個方框組成,如圖1所示。
▼首先在右邊的D框和D’框中填入相反的動作,然后思考兩個相反動作的共同目標,在左邊填入A框。在中間的方框B中,填寫您希望通過行動D滿足的要求。在方框C中,填寫行動D '需要滿足的要求
這里以客戶排隊問題為例,演示使用過程。企業提倡“需要排隊”,客戶提倡“不需要排隊”,兩者是對立的。因此,首先在D欄填寫“需要排隊”,在D欄填寫“不需要排隊”
▼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共同目標。無論是“需要排隊”還是“不需要排隊”,最終的目標可能都是“性價比體驗”。所以,把這個目的填在方框a里,這時我們會發現,“需要排隊”和“不需要排隊”這兩個對立的動作其實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性價比體驗”,但實現愿望的手段(動作)卻不能同時成立,于是我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再想想B盒的“需求”。試想想D框倡導的“需要排隊”是為了滿足什么樣的需求,才能實現共同目標A?企業之所以提倡“排隊”,應該是為了“降低成本”,所以這是Action D打算滿足的需求,所以填在b框。
▼以同樣的方式思考C盒的“需求”。D’提倡的“不排隊”的理念應該是為了“放松和愉悅”,所以這是Action D’打算滿足的需求,所以填在c框。
理想的畫面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簡單的問題:
d:倡導的行動是什么?
' d ':主張的行動是什么?
共同的目標是什么?
b: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A,你想通過D的方式滿足什么需求?
c: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A,你想用D的手段滿足什么需求?
事實上,這兩個對立的行動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雖然在行動階段彼此對立,但在需求階段不一定處于對立狀態。讓這兩個要求同時成立,其實是最理想的狀態。
02.寫出矛盾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相反的結構一目了然。表面上看,三種相互關系是對立的:B與D’、C與D、D與D’。也就是說,只要找到解決這些對立的方法,就能找到問題的破綻。
但邏輯上,以下四點就是解決這些對立的線索。
第一個注意點:解決B和D’的對立。第二個注意點:解決C和D的矛盾第三個注意點:解決D和D’的矛盾。第四個注意點:想第三個魔術公式滿足B和c,見圖2。
第一個注意事項:先看B和D的對立為什么我們覺得不排隊就得放棄“降本”?也許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不排隊就不能降低成本”。如果是,我們能想象一下,即使沒有排隊,有沒有辦法降低成本?如果客戶自己動手DIY,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
第二個注意點:我們來看看C和d的對立,為什么我們覺得需要排隊的時候就要放棄“輕松愉快”呢?也許我們以為“如果你必須排隊,你就不能玩得開心”。有什么方法可以快樂排隊?比如說在手機游戲中和別人競爭,用手機游戲搶票。
第三個注意點:D和D’的對立。“需要排隊”和“不需要排隊”不能同時成立。只是我們先入為主的想法嗎?如果我們想出一個規則,什么時候需要排隊,什么時候不需要排隊,我們也許可以同時設置這兩個。例如,某些人群不需要排隊,包括有孩子的顧客、殘疾人和70歲以上的人等等。這樣既能減少整個排隊時間,又能體現企業的人性化關懷。
第四個注意點:關注B和C,想一想除了D和D’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好的避免對抗的方法,會不會是我們先入為主,只能在D和D’方法之間選擇,從而認為它們是對立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或許我們可以暫時拋開D和D’兩個選項,思考一下是否有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既能滿足B的“降本”,又能滿足C的“安逸幸福”。
既然客戶不想排隊,商家也不想通過增加窗口來增加成本,我們不妨將排隊分為兩種:進入活動場地前排隊或離開活動場地前排隊。其實兩者的效果是一樣的,但后一種情況,商家收錢的時間稍微延遲(在排隊高峰期,如果服務能力允許,讓部分顧客先進入市場,當顧客離開市場時,原本控制入口的窗口可以轉換成控制離開的窗口)。
此外,像迪士尼樂園一樣,在炎熱的夏天或寒冷的冬天,每個項目都需要大量的客戶排隊。解決的辦法是,只要給一個透明封閉的排隊空間提供空調或暖氣,這個問題就不會存在,排隊就會變成星巴克那樣的景觀。
關注的四個關鍵詞是“別人的想法”、“自己的想法”、“時間和場合”和“好方法”,每個關鍵詞的第一個詞是“他、他自己、時間和好”。
03.找出關鍵矛盾方案。
在這一步中,我們應該考慮實現上述預防措施的順序。事情的順序很重要。因為,即使我們做同樣的事情,只要順序不對,原本可以順利實現的事情就會觸礁。
在矛盾的四個關注點中,雙方手段背后的訴求B和訴求C通常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切入點,其次是訴求B和手段D’與訴求C和手段D’之間的沖突,而手段D和手段D’之間的沖突最難調和。抓住關鍵矛盾的注意點,深入實踐,一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就會事半功倍。
歐洲著名的A12(也叫E35)高速公路在荷蘭有一段。為了節約施工成本,施工承包公司決定將高速公路直接通過市中心。公路建設工程前的拆遷補償等。,同時向中間推進。突然,我收到消息:一棟樓里一位87歲的老太太拒絕搬家。
此時,公路建設恰好處于兩段連接的位置。這時,媒體已經報道了壞建筑商強迫老太太搬家的消息。假設d是老太太拒絕搬家,d是建筑公司必須搬家。一開始建筑公司想了各種辦法直接解決D和D’的矛盾,但無論經濟補償多少,老太太都不肯動。
后來建筑承包公司畫了理想自動圖,寫出了老太太想通過D手段實現的需求——按照教義,只有死在同一個地方,才能在天堂遇到死后不久死去的妻子;而施工承包公司希望通過D' means實現的需求——連接高速公路路段,讓出行更加便捷。雙方的最終目的都是讓生活更幸福。
于是,建筑承包公司立即去解決BD的關注——請大主教宣講并說服老太太,教義允許相愛的人即使死在不同的地方也能在天堂相遇。然而,鑒于媒體的報道和宗教良知,大主教不愿出面。因此,施工承包商注意光盤-架設更高的高架結構或修復地下隧道,或繼續繞道。但這些方法在實踐中并不可行。
最后,施工承包商開始解決BC的顧慮:老太太的本質需求是愛,施工公司的需求是跑通高速路段,請用真情打動她。因此,建筑承包公司堅持每天給老太太送一束花。三個月后,老太太主動搬走了。事后,施工承包商大為感慨:早知道這樣,為什么還要開工?
下一篇:TRIZ的九大經典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