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主要有兩個缺點:
一創新意識差。高職生習慣在老師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完成學習任務,缺乏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過程,創新欲望和創新勇氣。
第二,創新能力弱。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很多,關鍵有三點:
(1)教學模式落后。傳統的教學過程只注重傳授知識,對學生技能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遠遠不夠。目前,我院倡導的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重點的項目式教學法,既強化了學生的技能訓練水平,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是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和發展空間。
(2) 創新型教學團隊不成熟。大部分老師都是在學科體系下培養的,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經驗不足。雖然部分碩士、博士有創新實習的經驗,但仍難以將創新實習內化為創新教學實習培養學生的思維。具有企業工程背景的教師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缺乏教學能力。
(3)對創新教育重視不夠。高校和院系各級領導和教師對創新教育概念的認識還停留在認識上,還沒有真正落實人才培養方案和相關配套政策制度。
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可以從多方面著手。而且課堂教學創新始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導學生,引導學生獨立發現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創新意識。然而,這種水平的教育過程并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創新的技術和創新的規則。TRIZ理論在科技界大行其道,為創新教育領域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系統的方法。
前蘇聯發明家阿奇舒勒創立了“發明問題解決理論”——TRIZ(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理論。這一理論建立在仔細研究、尋找規律、總結分析250萬件專利的基礎上。很多技術問題都可以用其他領域的原理和方法或者類似的問題來解決,也就是說發明要有規律可尋,有規律可循。
TRIZ的經典理論體系主要包括8個技術系統演化規則、最終理想解、39個一般工程參數和矛盾矩陣、40個發明原理、物理矛盾與分離原理、物場模型分析、76個發明問題標準解、ARIZ 創新問題求解算法、科技效果庫等。
其中,八大技術體系的演化規則揭示了一項技術或某一產品在歷史上是如何按照規則發展演化的,為technology創新,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最終理想解是通過拋棄客觀條件,將問題的最終理想解理想化,以保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目標不會偏離。最終的理想解決方案應該是有用功能最大化,有害功能最小化,而不是用傳統的折中方法來解決問題。
這40個發明原理是阿奇舒勒摘要專利的精髓,也是TRIZ理論應用最常見的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發明的過程就是解決矛盾的過程。物理矛盾是指系統中的某個參數需要正向運動,反向發展。如果飛機體積大,乘客數量可以增加。同時,飛機的尺寸預計不會很大,會出現成本問題和動力問題。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物理矛盾。物理矛盾的解決通常采用四個分離原則,即空間分離、時間分離、條件分離、整體與部分分離。39個通用工程參數一般為物理、幾何和技術性能參數。技術矛盾是系統中的兩個因素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阿奇舒勒工程參數水平和垂直排列,水平表示劣化參數,垂直表示改進參數,交叉的方塊表示所提出的發明原理的序列號。其他理論就不一一分析解釋了。這些理論緊密聯系,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細致的理論體系,成為技術人員解決創新問題的重要方法論。
TRIZ該理論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無論是簡單的產品還是復雜的技術體系,其核心技術的發展都遵循客觀規律,即具有客觀的演化規律和模式;
二是各種技術問題和矛盾的不斷解決是推動這一進化過程的動力;
第三,技術系統發展的理想狀態是用最少的資源實現最大的效益功能。這一思想指導了許多發明的誕生,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
上一篇:TRIZ,讓發明創造有路可尋
下一篇:TRIZ與六西格瑪設計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