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概述
本案例以太原某煤電企業3號井為例。該企業成立于1990年,是一家特大型傳統煤礦企業,開采面積15公里,年設計生產能力超過500萬噸。該企業煤炭開采以平硐、斜井為主,采煤方法采用綜合機械化生產。該煤礦企業井下設備種類繁多,設備設施故障引發的事故頻發。
二、基于FMEA的風險識別流程
1.每個生產單元的FMEA潛在故障模式分析
據調查,煤礦企業按功能不同可分為炸藥庫、井下作業、皮帶走廊、洗煤廠、儲煤場、供熱供水系統、污水處理、矸石填埋等生產單位。為了對該企業各生產單元進行FMEA分析,我們邀請了天行健咨詢公司的行業資深教師和該企業安全生產負責人組成專家團隊,最終確定了各生產單元在用設備,收集了相關信息,確定了分析內容和目標。最后,該企業的FMEA潛在故障模式分析如表1所示:
表 1
2.FMEA分析風險順序得分高于100的故障模式。
從表1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得分高于100的重大事故為井下事故,包括瓦斯爆炸、透水、鉚釘、火災、坍塌、炸藥倉庫事故,如炸藥雷管事故、鍋爐廢氣故障排放事故。這些節點被視為風險評價指標較高的關鍵節點,需要先進行優化。
三.應急計劃設計
在選取的關鍵節點中,瓦斯爆炸設備故障得分最高,說明其風險最大,需要先進行優化。本文以引起瓦斯爆炸的通風設備故障為例,設計了應急預案。
1.抽查標準
通過對通風設備的功能、結構和特點的分析,編制了通風設備日常檢查標準,如表2所示:
表 2
2.操作標準
為規范一線員工操作,通風設備操作標準見表3:
表 3
3.應急程序和操作標準
為應對突發設備故障,應急報警流程設計如圖1所示:
圖 1
現場工作人員最終按照報警流程將現場故障上報維修部門后,維修部門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對設備故障進行分析判斷,然后采取相應措施。比如發現呼吸機壓力異常,無法控制通氣量,可以及時疏通進出氣管或及時更換密封圈。
三.項目總結
1.本文運用FMEA分析法,從“人、機、料、法、環”五個方面分析了煤礦企業生產過程中各節點的潛在失效模式。多角度的分析是為了確保充分、全面地考慮整個煤礦企業的潛在風險。在打分階段,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專家不同的比例,使得打分情況更加符合煤炭企業的實際情況。
2.通過RPN值,識別煤礦企業的主要潛在風險因素。結果表明,井下作業中的瓦斯爆炸、透水、鉚釘、火災、坍塌等事故,炸藥倉庫中的爆炸雷管事故等事故,以及鍋爐廢氣故障排放事故,都應該是企業加強安全風險管理的場所。
3.設計了一系列應急預案,從操作層面為企業編制了日常例行檢查標準、日常操作標準、應急程序和應急操作標準,為企業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實現風險防控過程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