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特。休哈特在西方電氣公司霍桑工廠工作時開始使用控制圖。有時人們稱他為統計質量控制(sQc)之父,因為他結合了統計學、工程學和經濟學。他在《制造產品質量的經濟控制》(1931)一書中描述了SQC的基本原理。他是美國質量協會的第一位榮譽會員。
W·愛德華茲·戴明開創了14點,在14點中他強調了改變管理結構和思想的必要性。正如在他的《走出危機》( 1986年)一書中所述,14點包括了:
1)確立改進產品和服務的持久目標。
2)采用新的理念。
3)停止依賴檢驗實現質量。
4)結束只按價簽采購的做法,改為只與一家供應商合作,將總成本降到最低。
5)持續和永久地改進計劃、生產和服務的每個過程。
6)實施在職培訓。
7)實行領導。
8)消除恐懼。
9)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
10)取消針對一線員工的標語、海報和目標。
11)取消一線員工的數字化配額和管理的數字化目標。
12)消除奪走人們對手藝自豪感的障礙,取消年度考核或貢獻制度。
13)為每個人實施一個強大的教育和自我提升項目。
14)推動公司每個人的工作,實現轉型。
朱蘭于1924年開始了他豐富的管理生涯,從工程師、行政辦公室、政府官員、大學教授、勞工仲裁員到公司董事和顧問。他開創了朱蘭三部曲,質量管理采用了三個管理過程——質量策劃、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朱蘭著有《朱蘭質量控制手冊》(1999年)、《朱蘭論企業質量的質量策劃與分析》(2007年與F.M. grina合作)、《朱蘭論質量領導力》(2003年)等數百篇論文和12本書。他對提高質量看法包括以下幾點:
1.建立對改進需求和機會的意識。
2.實施質量改進,使質量改進成為每個崗位工作描述的一部分。
3.創建基礎:成立質量委員會,選擇改進項目,任命團隊并提供促進者。
4.提供如何提高質量的培訓。
5.定期檢查進度。
6.認出獲勝的隊伍。
7.公布結果。
8.實行獎勵制度,提高改善率。
9.擴展業務計劃以包括質量目標,從而保持改進勢頭。
戴明和朱蘭曾在美國和日本工作,幫助企業了解持續流程改進的重要性。
菲利普·克羅斯比是第一個提出零缺陷概念的人,他是美國質量協會的名譽會員和前主席。他寫過很多書,包括《自由質量》(1979年)、《質量中沒有眼淚》(1984年)、《讓我們談談質量》(1990年)和《領導力:行政宮的藝術》(1990年)。提高克勞斯特定質量的14個步驟如下:
1)確保管理層對質量的承諾。
2)成立由各部門代表組成的質量改進小組。
3)確定如何衡量現有和潛在的質量問題。
4)評估質量成本,并用管理工具進行解釋。
5)提高質量意識和全員參與。
6)采取正式措施糾正前面步驟中發現的問題。
7)建立零缺陷項目委員會。
8)培訓所有員工。積極實施質量改進項目。
9)舉辦“零缺陷”日,讓所有員工了解現有的改進。
10)鼓勵個人建立自己和團隊的改進目標。
11)鼓勵員工和管理層溝通他們在實現每月改進目標時遇到的障礙。
12)認可并表揚那些參與者。
13)成立質量委員會定期溝通。
14)反復實施,強調無止境的質量改進。
埃德·費根鮑姆在《全面質量管理》(1991)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這本書于1951年首次出版,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日語、漢語、法語和西班牙語。費根鮑姆是ASQ的榮譽成員,曾連續兩屆擔任ASQ主席。他提出了質量的三個步驟:
1)質量領導。
2)現代質量技術。
3)組織的承諾。
石川在1985年提交了因果圖。他和戴明通過日本科學技術協會一起研究質量。以下內容概括了他的質量哲學。包括:
質量第一——不是短期利潤第一。
以消費者為導向-不是以產品為導向,換位思考。
下一個過程是為你的客戶——打破部門壁壘。
使用數據和事實說話-使用統計技術。
把人當作一種管理哲學——所有員工都參與管理。
跨職能管理。
田宣義指出了一個質量特征值偏離目標值或額定值所造成的社會損失。他還推動了一些因子實驗設計的普及,強調了穩定性的思想。
除了這些提到的個人,豐田汽車公司還領導了精益制造系統,這將在文章天行健咨詢企業領導力管理中詳細描述。
近年來常用的各種質量方法見表1.1。
現代質量方法 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