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的角度來說,如果會發生一個可能的風險,就要評估如果真的發生了會有多嚴重,用嚴重性R來評分,比如產品功能失效,一般評分7-8,但如果失效造成嚴重后果,比如造成傷害或死亡,就視為安全風險,評分9-10。
不管程度有多嚴重,我們都不希望風險真的變成真正的失敗,所以需要對失敗的概率進行評估,用O進行評估,1-10對應0失敗率到10%的失敗率。
最后一個要監測的指標是檢測能力,用N來評價,識別檢測程度。初衷是防止缺陷產品持續流通造成的影響擴大。因為同一缺陷發現得越早,加工成本越低,發現得越晚,加工成本越高。
處理風險有三種方法:
1.降低嚴重性。比如我們的顯示屏壞了,就沒有功能了,嚴重程度評為8分。但如果碎玻璃飛出,會刺傷甚至致人死亡,那么嚴重程度會被評為9-10分,所以我們寧愿有8分的功能失效,也不愿意有9-10分的安全失效,這需要通過設計來實現;
2.降低發生概率,找出問題原因,控制原因條件,降低發生概率。比如焊接容易出現假焊的問題,主要是溫度的原因,所以通過提高焊接溫度可以大大降低假焊的故障率;
3.提高檢測能力,盡早發現次品,不要流向后端、客戶甚至市場,造成嚴重影響。比如粘接后發現腐蝕導致的功能缺陷,影響會小一些,解決成本就是一個屏幕的全部成本。只有當OQC發現影響會很大,可能涉及整批的篩選等。如果只在客戶或車廠發現,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比如出行、退貨、篩查、理賠等。,遠超一屏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