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法將數據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分成幾個層次,通過分析,找出造成問題或缺陷的幾個關鍵原因。帕累托分析基于“80/20法則”,即一個組織中80%的損失或麻煩來自于20%的問題或缺陷。利用帕累托圖,我們可以將問題數據按區域進行分類,找出主要缺陷及其原因,識別關鍵問題類別,并以此作為改進重點。以下是某超市8月份采購桃子的帕累托分析(見下圖)。
圖1 某超市8月份采購桃子的帕累托分析
另一個類似于帕累托圖函數的有效分析工具是餅圖。餅圖的繪制與帕累托圖類似,只是不需要在餅圖中對類別進行排序或計算累計百分比。
圖2 餅分圖
對于連續數據,常用的工具是直方圖。直方圖可以用來顯示一組數據之間的差異范圍和程度。通過直方圖,可以將采集到的數據分為不同的值或區間。直方圖中每一列的面積與繪圖時在每個值或間隔中觀察到的數量成比例。直方圖不僅給出了過程的波動,還給出了采集數據中涉及的分布類型。通過使用直方圖,我們可以調查連續數據的范圍和分布,圍繞客戶提出的要求觀察這些數據之間的差異和性能,找出一組缺陷樣本中每個單元的缺陷數量,從而識別一組樣本中的關鍵特征變量(見圖3)。
圖3 某鋼鐵公司每次裝料浪費公斤數的90個觀測值的柱狀圖
在分析階段,確定問題根源最常用的工具是因果圖。因果圖又叫魚骨圖,又叫石川圖,因為是日本的石川馨博士提出來的。它是一種工具,組織與某個問題相關的所有知識,并用圖形描述它。這是一種揭示問題根源的簡單圖形方法。通過對各種原因進行分類,因果圖可以識別出主要原因,使六西格瑪改進團隊能夠集中精力進行過程分析或數據分析,最終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見圖4)。
圖4 某裝配工廠裝配材料節約的因果圖
因果圖反映的主要原因通常分為7類,有時稱為7M,即:
①管理(管理):
或者企業采用的組織結構、管理方法和企業文化。
②人員(人):
企業客戶,包括內部客戶和外部客戶。
③方法(方法):
組織中的工作程序、業務流程和操作指南等。
④測量:
用于評估工作質量或數量的各種技術、方法和工具。
⑤機器:
企業,包括計算機和其他非消耗性工具。
⑥材料:
過程的輸入,即過程中所消耗的東西或原材料的輸入。
⑦環境(環境):
宏觀上包括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微觀上主要指工作環境,包括任何可以產生影響的可變因素。
在深入分析問題根源的過程中,要時刻檢查問題的潛在原因。從而真正找出問題的“根源”。在對問題、過程及其根源有了足夠的了解后,就要“對癥下藥”。找到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進入過程改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