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朱蘭指出,20世紀將作為生產力的世紀載入史冊,下一個21世紀將是質量的世紀。
實施預防原則的方法是實施過程控制,統計過程控制技術在過程控制中起主導作用。
SPC是統計過程控制。SPC的控制對象是過程,統計過程控制技術的主要內容是控制圖。
控制圖是貫徹預防原則的重要工具,是一種簡單、直觀、有效的質量控制工具。理論和實踐證明,過程控制是實現6σ質量戰略的必由之路。
實施過程控制可以避免生產異常時產生大量不合格產品,也避免了大規模質量成本浪費的可能。大多數企業的質量成本在25%左右,即每賣出100元產品,就有25元左右的收入花在廢品、返工等浪費上。如果實施了6σ質量控制方法,這可以作為凈利潤!
20世紀30年代以前,質量管理還處于傳統質量管理階段,其特點是單純依靠檢驗來消除生產過程中或生產后的廢品,以保證質量。它的缺點是沒有貫徹預防原則。
1924年,美國貝爾電話實臉室的統計學家休哈特(W.A.Shewhtar )首先創立了產品檢驗的控制理論,提出了后人所稱的“休哈特控制圖”,其作用在于防患于未然,但控制圖在提出后的十余年中并沒有得到實際應用。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控制圖和抽樣檢驗技術才被用于美國軍火生產。此后,質量管理進入了SQC階段,控制圖技術在世界工業化國家得到了推廣。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質量管理進入了全面質量管理階段。1961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質量管理部門負責人A.V.Feigenbaum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SPC技術在TQM階段逐漸形成。
雖然控制圖技術在SQC階段就已經使用,但正是6σ質量管理進一步增強了SPC技術的生命力,使SPC技術的理論更加完善,內容更加豐富,應用更加廣泛。
二、控制圖的作用和特點
控制圖只需要抽樣,不需要全面檢查。所以經濟實用。
控制圖使用方便,繪制的控制圖可由現場一線操作人員直接使用,不需要設置專人管理,出現異常情況可及時采取處理措施。
控制圖是按照統一方法制作的科學管理圖,其特點是預警及時。同時,顯示不同情況的異常控制圖。可以推斷出過程異常的可能原因。比如連續6個點有上升或下降的趨勢,可能是工具磨損、藥物消耗、操作人員技術改進或責任心喪失等原因造成的。
控制圖的作用不僅僅局限于控制,它還是過程改進的基礎。使用控制圖可以及時發現過程中的各種缺陷,為質量改進奠定基礎。
比如某企業生產電鍍板,過去電壓經常不穩定。經過一段時間的質量控制,發現大部分異常是由于電壓不穩定造成的。于是公司投資買了一個功率調節器,從那以后控制圖很少再出現異常,電鍍板的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上一篇:六西格瑪路徑圖的優點
下一篇:預防原則的實施與選擇控制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