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險環境
在識別風險之前,我們必須找出影響六西格瑪實施成敗的環境因素。它們包括:
(1)員工或管理者發生沖突;
②項目進展及完成情況;
③項目帶來的回報或收益;
④項目的長期實施;
⑤是否與經營方式融為一體。
現在這些因素都清楚了,我們可以集中討論實現過程中的真正風險了。不同的企業在實施六西格瑪的過程中遇到的風險不同,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確定實現風險可以回答以下問題:“六西格瑪實現有什么問題,會使目標無法實現?”在實施六西格瑪時遇到的主要風險是:
①項目失去動力;
②項目失敗;
③ 六西格瑪戰略和業務提升整體公信力喪失;
④ 六西格瑪被視為單獨的措施,未能融入組織的管理模式。
解決這些風險的秘訣是找出導致這些情況的原因。因果關系是一個連續體——結果是由某種原因造成的,而這種原因又是由某種東西造成的。通過反復思考“造成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是什么”,我們可以找出每種風險的一系列潛在原因,并將其分為兩個層次:第二個層次導致第一個層次。比如項目為什么會失去動力?可能團隊領導對項目失去了興趣。團隊領導為什么會失去興趣?可能是因為項目實施所需的資源不足。
實施六西格瑪其他持續改進措施的公司應該如何利用這些信息?企業中大部分的賬面控制機制都是為了應對風險而設立的。如果沒有風險,那么就沒有必要去控制。在了解了與持續改進措施相關的風險后,企業可以制定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取得成功并降低失敗的風險。許多處理風險的策略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①援助和支持系統;
②管理控制框架。
2.管理控制框架
管理控制廣泛應用于所有組織中。它有三種基本形式——輸入控制、過程控制和輸出控制。控制的目的是監控績效;防止變異;糾正偏差。
輸入是主動的,并且在工作開始之前發生。例如,培訓和標準操作程序是輸入控制或主動控制。輸入控制的目的是預先預測和糾正偏差。
過程控制是交互式的,發生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例如,進度回顧會議和績效報告都是過程控制或交互控制。過程控制的目的是監督和糾正工作中的偏差。
產出控制姍姍來遲,發生在項目實施之后。實施后評審和工作報告是輸出控制或后效控制。輸出控制的目的是找出已經發生的偏差并加以改進,保證以后不再發生同樣的錯誤。
3.建立管理控制框架。
建立管理控制框架的過程分為五個步驟:
①找出不良結果的原因(即風險),并加以控制(風險評估后的措施);
②確認現在有哪些控制措施;
③將繪圖分為輸入控制、過程控制和輸出控制;
④確認哪些風險原因已被現有的控制機制所控制;
⑤識別并實施必要的控制措施,以消除未納入控制框架的風險原因。
控制手段用于管理以下因素:
①企業管理團隊的重心;
②項目倡導者的關注點;
③項目動量;
④項目成功;
⑤員工的認知和參與;
⑥六西格瑪的可信度。
方法就是策略,以過程或進度的形式發揮作用。它們為規劃和分配任務提供指導,并構成戰略規劃和正式運營系統的基礎。例如,項目選擇是一種控制形式。人們設計一個流程來確認和選擇項目,并設定工作完成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