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后的廢水合格率定義見公式:
處理后廢水合格率=合格樣品數/檢測樣品總數× 100%
1.定義階段
在界定階段,統計了2015年3-4月處理后廢水的5項指標和各項指標的不合格次數,得出COD濃度、氰化物濃度和懸浮物濃度的不合格次數最多,占總不合格次數的91.8%,是處理后廢水合格率低的關鍵。確定了總目標(廢水處理后合格率達到80%)和子目標(處理后COD濃度≤100mg/L,處理后氰化物濃度≤0.5mg/L,處理后懸浮物濃度≤70mg/L)。
2.測量階段
①測量系統分析
分別對處理后的COD濃度、氨氮濃度、苯酚濃度、氰化物濃度和懸浮物濃度進行重復性和再現性分析。
②過程能力分析
收集2015年3-4月處理后的COD濃度、氰化物濃度和懸浮物濃度,分析其處理能力。六西格瑪 level為負,處理能力不足。
③FMEA分析
依次分析了選煤、煉焦、蒸氨、預處理、生化處理、深度處理和混凝沉淀處理對處理后COD濃度、氰化物濃度和懸浮物濃度的影響,并通過FMEA對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
④快速改善
低壓蒸汽蒸氨改為中壓蒸汽蒸氨,蒸汽壓力由0.03MPa提高到0.2MPa以上。
⑤二次FMEA分析
七個影響因素快速改善后,第二次FMEA分析顯示RPN值均低于175。
⑥測量階段結束
RPN>175的其余12個重要影響因素在分析階段進行分析。
3.分析階段
①處理后COD濃度分析。②處理后氰化物濃度分析。③分析結論。影響廢水處理合格率的關鍵因素是除油池COD濃度、缺氧池PH值、好氧池回流污水沉降比、好氧池回流污泥沉降比、好氧池后氰化物濃度。
4.改進階段
(1)提出改進方案。
在分析階段,除油池中的COD濃度和缺氧池中的PH值得到了改善。因此,改善階段只需要分析和改善好氧池中回流污水和污泥的沉降比。
②實施并驗證效果。
改進方案實施后,回流污水沉降比可控制在0.17 ~ 0.22,回流污泥沉降比可控制在0.87 ~ 0.95,處理后氰化物濃度可低于0.5 mg/L。
5.控制階段
①關鍵控制點和控制計劃
提高廢水處理后合格率的關鍵控制點是蒸氨、預處理、生化處理、深度處理和混凝沉淀處理。對關鍵控制點制定了控制計劃和標準化文件。
②效果對比
控制級處理后的廢水合格率達到85.71%。
③過程能力的比較
對比處理后COD濃度、氰化物濃度、懸浮物濃度的處理能力,處理能力是足夠的。
④效益
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項目共創造效益211.5萬元,提升了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六西格瑪嚴格的管理方法,適用于測量系統的良好環保過程。在應用六西格瑪管理方法的過程中,不需要拘泥于既定的步驟和方法,要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