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流程節點的問題不能僅僅通過分析現有的流程圖來發現,需要深入了解流程運行的實際情況。在具體流程節點的運行中,經常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規劃:
這個問題容易出現在流程的起點,一些需要按計劃進行的工作在實際執行中變成完全按照相關部門提出的要求進行。比如企業招聘流程的起點是各部門提出的人員需求,沒有規劃人力資源需求。
2.缺乏操作規范:
對某個節點的工作缺乏明確的規范。比如企業的過程檢驗流程沒有明確規定檢驗內容、頻次和措施,使這項工作流于形式。
3.未能履行職責:
崗位人員在執行節點工作時沒有盡到職責,這個問題只有在深入了解實際工作情況后才能發現。
4.缺乏驗收標準:
某項工作缺乏驗收標準,影響實施效果。比如某個生產的中間過程沒有標準控制,導致最終產品質量不穩定。
5.缺乏必要的信息:
某個節點的工作需要相關信息,如果無法獲取,就會影響工作質量。比如某企業的一個物資流轉過程涉及多個使用部門,卻沒有規定交接記錄的移交,往往導致物資短缺和占用。
6.缺乏必要的資源:
如果沒有完成某項工作所必需的資源,必然會影響工作的質量。比如配送中心負責一個企業的廠內運輸,但是另一個部門負責運輸車輛,增加了很多協調工作,這樣前者實質上就不能承擔這個責任。
7.缺少時間限制:
流程中規定了節點工作的內容,但對一些時效性強的工作沒有時間限制。比如在質量管理過程中,對發現的質量問題多久告知整改一次,多久反饋一次,沒有規定,導致這項工作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8.完成工作的權限不足:
賦予某個崗位的權限不足以完成相應的工作。比如在企業的IT耗材采購過程中,要求生產管理部門對相關計劃進行審核,超出了本崗位的權限,使得崗位人員根本無法承擔這項工作。
9、超出人員能力的工作要求:
由于人員素質或培訓不足,某項工作超出了崗位人員的現有能力。比如一些國企的環境監測工作,就是由一些不能勝任其他工作,又不能辭退的“老弱病殘”來做的。新增的先進儀器無法正常使用。
10.輸出結果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很多企業,由于各種管理制度的要求,做了大量的記錄工作,卻沒有把這些合理的合并,充分的利用起來,反而成了相關崗位的負擔。
二、流程管理問題
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流程本身,可以視為與流程密切相關的管理問題。
1.流程設計與公司戰略不匹配:
一些快速擴張的企業在過程中層層設卡,部門之間壁壘重重。
2.糟糕的過程控制:
各部門條塊分割,“各管一池”,流程運行缺乏整體驅動力。
3.工藝權威差:
領導的意志高于流程的規則,例外遠遠多于常規事項,流程沒有權威,員工沒有遵循流程的習慣。
4.缺乏相關的制度保障:
設計了合理的流程,但沒有相關制度的保障,如何執行流程也沒有相應的規定。
5.缺乏評估措施:
與流程匹配的考核措施沒有跟上,缺乏正負激勵,員工執行流程的動力不足。
6.功能設置不合理影響流程運行:
結構和功能設置與流程運行要求不匹配,影響流程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