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特·阿曼德·休哈特(1891-1967),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新坎頓,1917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1918年至1924年在西方電氣公司擔任工程師,1925年至1956年在貝爾實驗室擔任研究員。在此期間,他在倫敦大學、史蒂文理工學院、美國農業部研究生院和印度講學。休哈特基于對西方電氣公司產品特性變化的關注和對抽樣結果的研究,創立了統計過程控制系統(SPC)理論。1924年5月16日,他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張控制圖。1931年,他出版了經典著作《成品質量的經濟控制》,并將控制圖應用于西方電氣公司霍桑工廠的保險絲、加熱控制和電站裝置的生產。
蒂哈特在研究中觀察到,自然界和工業產品中的一切都會發生變化,研究這些變化并減少它們是質量改進的主要手段。雖然沒有完全相同的兩件事,但是大量的觀察會形成可預測的形式。他總結了兩條重要原則:
(1)變異不可避免;
(2)單一的觀察很難構成客觀決策的基礎。
為了判斷觀測值的形狀,可以用幾種方法描繪觀測值,如將觀測值繪制成直方圖,直方圖可以顯示觀測值的分布;或者按照觀察值的順序在圖形上打點,形成線性圖形,對于觀察數據的趨勢和周期非常有用。休哈特主張用鏈圖來觀察數據,他進一步指出變異的原因有兩種:
偶然原因是指那些只會引起數據小波動的偶然因素,影響不大,但會大量聚集呈現某種形態。根據中心極限定理和觀測經驗,它們通常近似服從正態分布。
二是系統性原因。系統原因導致數據的特殊變化。
休哈特控制圖以偶然原因形成的正態分布的30條原則為基礎,建立了一套控制界限。任何超出這些限值或顯示出異常趨勢的觀察值都表明可能存在系統性原因。因為觀測數據是按發生的先后順序標繪的,所以如果有趨勢或異常形態就很容易觀察到。
因此,控制圖是對過程產生的統計數據變化的圖形描述。利用控制圖對生產過程進行監控,可以盡早發現不合格的芽苗菜,并采取措施加以預防和控制。
休哈特的PDCA(計劃-實施-檢查-處置)循環被戴明等人廣泛使用,至今仍是質量管理中最經典的持續改進的管理模式和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