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成為下一個輸家,企業應警惕以下五種常見現象:
現象一:精益更快更好更便宜。
記住,對于那些適合精益工具的問題,精益是非常有效的。豐田并不是從精益開始他們的質量改進運動,而是精益來自他們的質量改進努力。
現象二:六西格瑪會解決所有問題。
六西格瑪它是改善跨部門流程或質量問題的最有效方法,這些問題對業務結果和績效的改善至關重要。當問題可以通過簡單的數據分析解決時,就不需要用實驗設計來解決。六西格瑪 方法適合解決需要突破的重要業務問題。
現象三:我們不需要用兩種方法,一種就夠了。
兩個方法都是有用的,有時甚至是同時必要的。為了避免改進項目的錯誤啟動或停止,有必要對所有員工進行關于精益和六西格瑪的培訓,以確保員工知道它們之間的異同。如果組織有其他工具和方法,也可以同時引入,員工會找到合適的時間使用。
現象四:六西格瑪完了,精益完了。
持續改進方法與時俱進,方法的名字可能會變,但是它的思路是一樣的,從原來的質量改進團隊到六西格瑪團隊,再到現在的精益六西格瑪團隊,以及接下來的什么團隊還有什么團隊會跟著,這些方法。80年代的處理技術和現在不一樣。雖然改了工藝改進方法,但目的是一樣的。
現象5:我們不再需要任何改進,我們不得不停止使用任何方法,因為這是浪費錢。
如果你聽到這樣的言論,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企業的績效記分卡是否表明我們已經滿足了業務需求和客戶需求,并授權我們停止改進活動?當面對這種情況時,最有可能的是改進成本太高,但這些人并不了解劣質成本或投資回報。也許你可以暫停一些項目,但你不能停止所有項目。因為顧客的需求總是在變化,它促使組織不斷地改變過程以滿足顧客的需求。競爭對手并沒有停止持續改進。不要因為停止改進活動而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