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標準化早在近百年前泰勒提出科學管理時就已提出,并已在各工業化國家廣泛采用。然而,由于中國長期的師徒模式,標準化操作并沒有真正成為一個完全被接受的概念,這成為實施過程控制的障礙。這可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教學方法有關。比如患者在西醫看病,完全是一個標準化的診療流程。先由門診醫生開出一些單子,患者拿著單子依次檢查驗血、透視、b超等項目,最后回到原來的門診醫生,由他根據檢查結果判斷患者的病情,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患者看中醫,完全是憑醫生的個人經驗,對病情的判斷往往因人(醫生)而異。
一些內資企業的高級技師在外資企業工作時往往不能勝任,而有過一些外企工作經驗的技師,回到內資企業后通常都能成為骨干,因為他們掌握了標準化的操作方法。
標準化操作固定了最佳的經驗和方法,防止了獨立盲目探索帶來的流程混亂和波動。
標準化并不排斥改進。這是因為標準化既包括過程改進,也包括過程控制標準化,也就是對改進后的更有效的運行模式進行標準化。所以,標準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標準是不斷完善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每一個過程改進的效果都用新的標準來固定和控制。
標準化作業是一種重復性作業。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它不需要操作者是全才。工作前只需要簡單的培訓。隨著操作人員對自己的工作越來越熟練,工作量就會減少,工作中的失誤也會減少,這就保證了生產的經濟性。比如西醫的診斷,不僅要靠個人經驗,還要靠各種檢查指標來確定病情。只要醫生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誤診率是可以低的。中醫診斷主要靠個人技術,需要醫生有多年的行醫經驗,否則誤診率會很高。
因為標準化作業的工作過程是一樣的,過程的結果必然是相似的,這是過程控制的基本保證。不然就各走各的路,結果不一樣,沒有控制。
上一篇:企業如何建立有意義的六西格瑪測量
下一篇:六西格瑪項目總結和成果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