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質量變化的定義,沒有明確、統一的表達,通過文獻梳理,我們看到質量變化的解釋主要有以下表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前副主任劉世錦認為質量變化,包括通常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各級質量。這是一個從概念、目標、制度到具體領域工作細節的全面變化。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鵬認為,質量變化是指產品質量、生產質量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加強重要的管理體系、競爭機制和企業管理激勵,在綜合質量改進的基礎上,形成匹配的市場環境、技術環境和人才資源。作者認為,這兩種表達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但也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更深入地分析質量變化的意義。
質量改革需要以創新和發展為動力源。數據顯示,我國基礎研究資金投入快速增長。2017年,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支出達到1.76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0.9%。該支出占GDP的2.15%,超過歐盟15個國家的平均水平;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提高到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的第20位提升到第17位。中國的科技創新水平正在加速向國際第一方陣邁進,進入三跑并存的歷史性新階段,并開始成為幾個重要的創新領域的領導者。創新和質量,就像汽車的兩輪,鳥的翅膀,沒有質量的創新不是成功的創新,缺乏創新的質量不能成為高水平的質量。正如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所說:我們應該用望遠鏡來看待創新,用顯微鏡來看待質量。因為創新決定了我們能飛多高,質量決定了我們能走多遠。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我們應該大力創造有利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創新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激勵,促進創新要素的流動和聚集,加快產業結構和經濟體系的形成,以創新為主要領導和支持,為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改革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中國的經濟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其基本特點是從快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高質量的發展不僅包括宏觀的經濟發展質量,還包括微觀的產品和服務質量,最終落實到具體的產品和服務上。要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線,彌補市場失敗,創造公平環境,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供應體系質量,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切實開展質量改進行動。
在宏觀層面上,首先要全面推進質量理論的研究。從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出發,深入了解質量改革、動力改革、效率改革的關系和作用,加強宏觀質量理論研究,特別是質量改革理論研究,努力探索有效的理論支持,以提高質量競爭力為核心的經濟發展理念。第二,加快形成有利于質量改革的評價體系。探索建立新的質量統計評價體系,實現可觀測、可分析、可評價的質量效益發展,促進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效率的持續提高。努力打造質量維度產業結構分析的新方法,科學定義高、中、低端產業結構,準確表達產業結構優化的方向和路徑,引導各類資本增加質量投資,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張剛,2018)。第三,加強對質量改革的政策指導。要進一步改變政府職能,重點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強頂層設計,關注地方、基層和企業的需求,深化產權保護、國有企業國有資產、土地、財稅、金融、社會保障、政府行政管理等重點領域的改革,減少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特別是產業升級的方向,為質量改革提供更好的宏觀政策支持。提供更好的宏觀政策支持。第四,努力構建新時代的質量工作模式。加強黨的領導,進一步完善質量共治體系建設,逐步建立黨委領導、政府領導、部門聯合、企業主要責任、社會參與的質量工作模式。
在具體措施方面,首先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引導和推動各種創新要素向產品和服務的供應端流動和集聚,有效支持和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第三代移動通信、生物育種、生物醫學等新興戰略產業。激發企業主體的內生動力,確保生產要素的合理有效流動,積極退出低效要素,投資高效要素,不斷提高全要素的生產率,堅定不移地推進轉型升級,實現從減質到質量雙升的轉型。第二,我們必須有效地維護市場秩序。探索建立滿足新發展階段需要的綜合執法體系,探索建立產品質量分級體系,依法實施更嚴格的市場監督,加強打擊假冒偽劣工作。我們要努力打破壟斷,鼓勵競爭,重塑優質、優質、適者生存的市場運行機制,激發企業創新和質量改革的內生動力。第三,我們應該提供更好的質量改革潛力。創新質量管理工具,積極采用國際先進質量管理標準,將全面質量管理、六西格瑪、精益管理等國際先進質量管理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積極開發可追溯性管理、供應鏈管理、業務連續性管理等質量管理工具,滿足新業務形式的需要,打造中國質量管理工具箱,努力打造中國品牌大力推進重點產品、重點行業和重點服務領域的標準升級項目,推進企業標準領導制度,推進國內外產品同線、同標、同質項目。加快建設統一管理、聯合實施、權威信譽、一般互認的質量認證體系,加強國家質量檢驗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建設高水平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