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格瑪管理究竟從何而來?
操作者時代:
1900年,加工業以作坊制造為主,經營者對商品質量負責。這一時期被稱為“運營商時代”。
工廠時代:
1918年,商品的現代化及其系統的責任分工越來越確立。比如做靴子的工廠,有員工負責做鞋幫、鞋跟、鞋面,最后把各個部分組裝成成品。這樣一來,加工廠就有了“裝修工長”的角色,負責每一道工藝流程的協調、組織和方案,對商品的質量負責。
檢驗員時代:
1937年,“質量”的定義才剛剛開始成型。比如靴子原廠發現有產品質量問題后會退回廠家,并規定索賠。因此,工廠剛剛開始在成品原廠前檢查靴子。質量合格的,就修或者修理。工廠有專業的檢驗員和相應的檢驗規范,檢驗機器設備和檢驗方法。
統計SPC時代:
不僅冰箱,全自動洗衣機,電腦及其手機在原廠前都經過檢測,檢測內容包括原材料、工藝流程、成品,但最終到達客戶手中的產品仍然存在產品質量問題,因為產品的檢測是抽檢,不是全檢,否則成本太高。
同時,通訊衛星、宇宙飛船等商品的數量很少,每一件商品都必須進行檢驗,有時會出現產品質量問題,這是由于商品檢驗方法的局限性,換句話說,商品的很多質量特征是無法檢測的。
全面質量管理時期:
全面質量管理的定義是在1980年明確提出的。
六西格瑪管理時期:
1990年六西格瑪管理的定義出現,六西格瑪管理的出現推動了所有單位和階段參與質量控制。
六西格瑪管理在歐美國家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中國真正開始實施質量控制是在90年代以后。
那么,什么是六西格瑪管理?六西格瑪,也稱相對標準差,是一個標準值定義:六西格瑪的值越大,相對標準差越大,一組統計數據的波動越大;六西格瑪的值越小,相對標準差越小,性沖擊越小。
六西格瑪是臺階工作能力的考慮極限,可以超過六西格瑪的水平,說明每150萬個姿勢中只有3.4次出現缺陷的機會。操作有很多階段,每個階段都會出現錯誤和遺漏。如果每個階段的錯漏概率都很小,那么整體的錯漏概率就會很小,成本就會降低,質量就會提高。因此,六西格瑪是一個考慮指標值。六西格瑪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可以付諸實踐。全面質量管理的關鍵是全員參與、顧客導向和持續改進。這三個原則建立了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
上一篇:六西格瑪黑帶報考條件詳解
下一篇:企業如何制定六西格瑪改進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