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六西格瑪的植入真的是一個錯誤嗎?不要。目前六西格瑪在軟件行業的尷尬處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它的曲解。我在這里列舉了一些常見的錯誤,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誤解1:六西格瑪僅能度量缺陷密度
在實現六西格瑪項目時,組織會被三個基本問題所困擾:“如何計算適馬?”“什么是缺陷?”什么是機會?“由于數據的原因,許多軟件組織只使用缺陷密度作為sigma度量。他們忽略了一個簡單的事實:缺陷密度只是開發過程中的一個度量,并不等于用戶使用軟件產品的滿意度。如果缺陷密度等過程中的測量不能與最終用戶的使用聯系起來,那么這個測量的意義就不大。
誤解2:只有具備CMMI高成熟度的軟件組織才能使用六西格瑪
這種誤解主要來自理解的局限六西格瑪。其實當你理解了六西格瑪的本質,你會發現它和前面提到的六西格瑪的使能項目一樣,也和CMMI1.3的GPs和CMMI2.0的II、GOV有著密切的聯系。事實上,六西格瑪的很多思想、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幫助到任何層次的軟件組織。
誤解3:六西格瑪僅僅是統計技術的使用
六西格瑪(sigma-statistics中的標準差)這個名字是造成誤解的原因之一。消除變異是六西格瑪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但絕不是唯一的重點。六西格瑪的方法也包含了很多非統計的方法,統計和這些其他的分析方法使得六西格瑪更加完整和有意義。
誤解4:六西格瑪可以有效用于整個軟件過程開發
軟件產品的生產雖然有自己的流程,但和流水線產品的生產完全不同。沒有哪兩個軟件產品的開發過程是完全一樣的,同一個品牌的水杯生產過程千百遍也沒有區別。創新是軟件開發過程的常態,所以很多軟件子過程的數據量并不大,這給六西格瑪的改進帶來了很大的障礙。當六西格瑪被植入到軟件過程中時,我們更應該關注規范化的重復活動,比如評審和各種測試活動。
誤解5:所有六西格瑪項目都必須產出經濟效益
注重ROI和經濟指標是六西格瑪的吸引力之一,這也導致一些人認為所有六西格瑪項目必須馬上產生經濟效益,后果就是忽視了六西格瑪項目成功的必要支撐基礎。在將六西格瑪植入軟件的過程中,組織往往需要實施一個所謂的使能項目,作為組織支持持續有效改進的戰略輸入。其思想與CMMI2.0的兩個實踐域II和Gov非常相似。
誤解6:六西格瑪 = CMMI四級實施
就評測需求而言,六西格瑪無法覆蓋CMMI高成熟度架構的建立和落地,六西格瑪不等于CMMI 4級。
誤解7:六西格瑪是改進的唯一績效目標
許多實施六西格瑪的軟件組織都以6σ水平的績效目標作為改進的終極目標,卻忽略了與組織其他重要指標的關聯,如利潤率、響應時間、客戶滿意度、員工滿意度、市場份額等。測量不是目標。什么樣的測量并不重要。關鍵是要讓改善投入最終體現在核心指標的提升上。消除變異不應該是軟件組織改進的目標,最大化價值和最小化變異帶來的損失才應該是目標。把六西格瑪植入軟件的時候要記住這一點!
我同意六西格瑪的很多內容。如質量成本的概念,從顧客而來到顧客的思想,改善閉環的方法等。合理的應用可以用于軟件過程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