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中國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基地,2014年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26375億元,以單獨經濟體計算,排名位列世界第5位。然而,廣東制造業在創新能力、產品質量和品牌、產業結構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關鍵技術、核心部件對外依存度高,缺乏核心競爭力。在勞動力成本上漲、土地和環境約束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由“制造”轉向“智造”迫在眉睫。
根據《發展規劃》,廣東未來10年將完成智能制造六大主要任務,到2020年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4000億元,到2025年涌現一批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擁有自主品牌、開展高層次分工的國際化企業。到2025年,廣東要建成全國智能制造發展示范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
一、《發展規劃》提出六大主要任務
1、構建智能制造自主創新體系
看點:以廣州、深圳為軸建創新平臺
針對高端裝備和制造過程智能化等領域當前的薄弱環節,廣東要突破智能制造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重點是核心基礎部件、智能傳感器與儀器儀表、高速高精制造工藝與技術、制造業信息化技術、嵌入式工業控制芯片、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
未來10年,以廣州和深圳為軸,重點建設中國(廣州)智能裝備研究院、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廣東(東莞)智能機器人協同創新研究院、中德工業裝備(可靠性與智能制造)聯合實驗室等新型創新平臺。
2、發展智能裝備與系統
看點:汽車、3C和紡織物流業重點突破
針對全省高端裝備和制造過程在產品設計、柔性制造、高速制造、自動化和網絡制造等方面的薄弱環節,加快發展智能化基礎制造與成套裝備。同時,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加快突破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打造完整的工業機器人制造產業鏈。
培育發展系統集成及應用,在機器人用量最大的汽車及其零部件行業,勞動強度大的3C和紡織物流行業,危險程度高的國防軍工民爆行業,以及產品生產環節潔凈度要求高的制藥、半導體、食品等行業,開展自主品牌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的應用示范和系統集成服務。
建設10個智能裝備產業基地,廣州市重點打造全省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核心區;深圳市著力建設成為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制造基地、創新基地、服務基地和國際合作基地;珠海市重點發展智能電網設備和系統、無人船及控制系統、智能化大型臨港工程裝備;佛山市重點發展數控成套加工裝備、增材制造設備;東莞市重點發展運動控制部件、應用于3C產業的專用機器人、服務機器人。
3、實施“互聯網+制造業”行動
看點:汽車、石化、家電、電子信息業試點工業大數據智能應用
針對企業投入不足、數據資源利用不高、高端人力資源匱乏、個性服務滿足度低等行業共性問題,提供專業定制、購買租賃、咨詢服務等多層次的云應用信息化服務。加快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生產制造”發展,支持企業發展行業網絡協同制造,為制造企業提供技術、產品和業務撮合。推動制造企業開展O2O(線上線下)、柔性制造、大規模個性定制等制造模式創新試點。同時,促進工業大數據集成應用,推動大數據在工業行業管理和經濟運行中的跨領域、跨平臺應用。
重點在汽車、石化、家電、電子信息等傳統行業,開展基于工業大數據的新一代商業智能應用試點,實現產業重構和流程再造,促進信息共享和數據開放,實現精準決策、管理與服務。
4、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
看點:勞動力密集、作業環境惡劣的工作交給機器人
針對部分行業的勞動力密集、作業環境惡劣、流程和產能瓶頸、高安全風險等環節,采取“機器人應用”、自動化生產線、自動化生產線+工業機器人等形式實施“機器人應用”專項計劃。
以提高裝備智能化率、成果轉化率、勞動生產率、產品優等率、節能減排率、土地產出率和生產安全率為主攻方向,推動全省現有產業實施新一輪智能化技術改造。
5、提升工業產品智能化水平
看點:廣東要產“具備自學習功能”的智能家居產品
面向4G和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推動智能手機等終端產品功能和形態向多樣化拓展。研發具有互聯網后臺支撐、具備自學習功能的智能家居產品體系、物聯網終端互聯等。推動空調、電冰箱、洗衣機等傳統家電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重點發展汽車智能儀表、智能交通工具等產品和設備。研發船載全球定位系統(GPS)產品系統集成、船舶自動識別、北斗衛星導航終端及位置服務產品。
6、完善智能制造服務支撐體系
看點:高校國際水準國家重點實驗室須向社會開放
完善工業設計發展載體,推動建設國家級和省級工業設計中心;鼓勵工業企業剝離設計服務,成立獨立工業設計企業。
推動重點高校及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和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并向社會開放服務。加快國家級質檢中心、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省級授權質檢機構等公共檢測服務平臺建設。
鼓勵制造企業積極發展精準化定制服務、全生命周期運維和在線支持服務,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個性化設計、多元化融資、便捷化電子商務等服務形式。
二、■新聞縱深
廣東制造業現狀怎樣?
按單獨經濟體排位粵居世界第五
智能制造的基礎是制造業,制造業又是廣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主戰場。經過近年調整存量與做優增量并舉、騰籠換鳥與鳳凰涅槃并進的努力,廣東制造業實力強勁。
從規模上看,2014年,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達26375億元,占全省GDP的38.9%。如果按單獨經濟體排位,廣東制造業增加值已從2008年的世界第11位上升至目前的第5位。2015年1至6月,全省裝備制造業實現增加值5211.1億元,同比增長8.1%;全省裝備制造業投資1081.7億元,同比增長32.4%。
從結構上看,2014年,全省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48.1%、25.7%,分別比2008年提高2.2個、4.9個百分點。形成了新型顯示、軟件、生物醫藥、新材料、新一代通信、LED和節能環保等7個產值超千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從企業實力上看,截至2014年底,全省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的大型骨干企業達84家,比2008年增加45家。全省有24家制造業企業進入“中國500強”,格力電器、美的集團2家企業入選“世界500強”。
從質量效益上看,2014年,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利潤總額5718億多元、占全國10.6%;實現利潤增長13.1%,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6個百分點。
從產業布局來看,珠江東岸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快速發展,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初步形成。截至今年6月底,珠江西岸投資額超1億元的在建項目達220個,總投資1266.4億元,累計完成投資482.3億元。
三、廣東如何從“制造大省”邁向“制造強省”?
自主核心技術有待重點突破
廣東省制造業發展成效顯著,但要真正實現從制造大省變制造強省,眼前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1、產業核心技術少。全省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制造業企業不足10%,關鍵技術和零部件90%以上仍依賴進口,機器人和高端自動控制系統、高檔數控機床、高檔數控系統80%以上市場份額被國外產品占領。
2、產業層次不高。廣東省制造業整體仍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品技術水平達到國際水平的僅占20%多。買裝備造產品仍是主要生產模式,裝備制造仍是短板。
3、產業鏈條不完善。重大產業上下游和關聯產業發展仍不匹配,如汽車產業中零部件與整車產值之比僅為0.12:1,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1.7∶1。珠江西岸新引進的海工裝備企業面臨周邊產業鏈配套不足問題,與新加坡海工裝備直徑2—3公里內的配套能力相比差距甚遠。